如果發現孩子有「這10種表現」,說明你把他教育得很好,請繼續保持不要焦慮
2023/06/17

真正有遠見的父母,是用自己的言傳身教,一點一滴地影響著孩子。

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:

「某一瞬間,你看到孩子,也就看到了自己;你教育孩子,也就是教育自己,并檢驗自己的人格。」

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,照出了父母的教育得失。

如果你的孩子有這10種表現,說明你把他教育得很好。

ADVERTISEMENT

孩子學會了控制情緒

國慶回老家看到小外甥,他脾氣特別不好,遇到一點小事就炸毛。

說不聽,(打)沒用,越管教越火上加油,常常搞得大人束手無策。

遇到一個動輒發怒的孩子,這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事。

失控的情緒就像脫韁的野馬,既影響孩子與世界的相處能力,也影響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、家庭的幸福。

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:

「學會如何控制情緒的孩子,長大后更自信,對待他人和世界的態度也更積極。」

能控制情緒的孩子,情商更高,更能建立積極的伙伴關系,未來更能與世界友好相處。

聰明的父母絕不以(打)罵教育孩子「別亂發脾氣」。

而是耐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,溫柔撫慰挫敗的孩子,同時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
遇事不急不躁的家長,才能教出冷靜面對問題的孩子。

孩子可以想哭就哭

街上看到一個小姑娘,雙眼浸滿淚水,明明難過極了卻又不敢哭。

因為鬧著吃冰激凌,媽媽拒絕了,還嚇唬她說:「你再哭,我就不管你了!」

說罷掉頭就走。

小姑娘雖然嚇得不敢再哭,可眼淚還是抑制不住地在她眼眶里(打)轉。

不哭不鬧,卻讓人無比心疼。

如果孩子每次委屈的時候,只會忍著,其實是為人父母的失敗。

因為孩子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愛、被重視,即使心里痛苦也不敢說。

不敢哭、不敢鬧,即使開心時也做不到完全釋放自己,活得自卑又擰巴。

孩子能做到想哭就哭,其實是變好的征兆。

她既不壓抑自己,也不討好別人,始終忠誠于內心真實的自己,才能活得陽光而明朗。

孩子不會被壞心情(打)敗

ADVERTISEMENT

近年來,青少年自盡事件屢有發生,而使孩子走上絕路的,在大人看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。

教育的最高境界,不在于孩子取得怎樣的成就,而是他成長為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。

他們輸了比賽不氣餒,考試差了不沮喪,即使被批評了,也不會被壞心情(打)敗。

支撐他們走出低谷的,唯有愛和鼓勵。

有遠見的家長懂得對孩子「察言觀色」,及時捕捉孩子的心理變化,實時疏解孩子,避免孩子「鉆牛角尖」。

如果孩子還不能釋懷,可以帶孩子(打)球、旅游、看電影,用各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。

(打)敗孩子的,也許從來不是糟糕的人和事,而是他背后的孤立無援。

有情感支持的孩子,即使遇見困難,也有底氣自如應對。

孩子懂得欣賞自己

把孩子養得自我感覺良好,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。

因為他樂觀、自信,懂得欣賞自己、悅納自己。

不因成績不好而自卑,不因比不過其他同學而妄自菲薄,也不因別人的評價影響自己的判斷。

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更高,無論身處何種境地,都能獲得快樂和滿足。

而這樣「高價值感」的孩子,靠的是父母賦予價值。

心理學上有一個 「鏡中我」概念,即人通過鏡子認識自己的外貌,通過他人的評價認識自我。

孩子的價值感,就源于父母這面「鏡子」。

父母認為孩子可愛,孩子便覺得自己可愛;

父母認為孩子優秀,孩子便覺得自己優秀;

父母認為孩子好,孩子便覺得自己好。

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,決定了孩子與自己的相處方式。

懂得接納、尊重、欣賞孩子的父母,才能養出同樣接納、尊重、欣賞自己的孩子。

無論何時何地,孩子都能亮出信心

ADVERTISEMENT

杜根定律告訴我們: 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,但勝利遲早屬于自信的人。

孩子需要自信,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和水。

因為有信心能做好,他任何時候都敢展現自己,即使暫時做不好也不擔心被訓斥、嘲笑。

這種底氣的習得,靠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。

如果總盯著孩子的缺點,常用侮辱、挖苦等方式批評他不行,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(打)擊。

那些消極負面的評價不斷提醒著孩子的不足,他會慢慢變得畏首畏尾,不敢輕易展現自己。

自卑,源于內在的負面自我評價,根植于內在的匱乏與無力。

有遠見的父母,懂得賦予孩子強大的底氣。

有人托底的孩子,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氣。

孩子能體會到獨處的快樂

如果你的孩子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,不要輕易(打)擾他。

能享受獨處的孩子,才能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,保持高度的專注。

ADVERTISEMENT

這種孩子學習效率更高,更善于靜下心來獨立思考,不會輕易被外面的聲音影響自己的判斷,更能活出真實的自我。

如日本作家午堂登紀雄所說:

「任何成長的節點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,都必須經歷獨處和內省才能到達。」

羊群結伴而行,猛獸獨自成行。

獨處,也是成長的力量。

讓孩子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,有一段獨處的時間,能夠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。

他在熱鬧中失去的,也能在獨處中找回來。

孩子總是沉浸在閱讀里

猶記得一年級新生開學第一周時,有家長在群里問老師:今天有作業嗎?

現在的一、二年級孩子,放學后是不準布置作業的,但老師還是提了一個小建議:培養閱讀習慣,每天堅持30分鐘。

因為,從小就愛閱讀的孩子,其優勢將在上中學后會明顯體現出來。

ADVERTISEMENT

加拿大國家首席教授基思·斯坦諾維奇指出,閱讀也是有「馬太效應」的。

越愛閱讀的孩子理解能力、學習能力越強,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他的求知欲,越發喜歡閱讀。

良性循環一段時間之后,愛閱讀與不愛閱讀的孩子,差距將越來越大。

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,就是父母督促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
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,父母陪讀可以激發他的閱讀興趣。

高年級的孩子能自行閱讀了,可為他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,讓他養成每天讀幾頁書的習慣。

讓孩子「以書為友」,才是他一輩子的財富。

孩子喜歡無憂無慮地玩耍

經常有人疑惑:過去的孩子也挨罵也還挨(打),為什麼心理問題沒有這麼多?

我們作為過來人都知道,小時候不但父母(打),老師也比現在更嚴。

但我們小時候有更多的時間玩,一玩起來,大人的嘮叨、批評、(打)罵全部都拋之于腦后了,排解煩惱的機會有很多。

ADVERTISEMENT

不像今天,孩子本該玩耍的時間全部用來刷題和學習了。

殊不知,玩是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式。

腦科學家洪蘭說:「玩不是學習的敵人,而是學習的伙伴,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。」

孩子玩耍時更專注,大腦思維更靈活,而且還能在跟同齡人玩耍中發展社交能力,能多方面提高綜合素質。

所以,別再把孩子關在家里了!

每天至少給孩子1個小時的戶外玩耍時間,10年后,你將收獲一個更能適應社會的孩子。

孩子懂得與人為善

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,80%的父母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,不關心孩子「是否懂得關心他人」。

所以在錄取學生時,更傾向于錄取那些「關心他人和社會」的學生。

人品,比能力更能決定孩子的命運。

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良善的底線,長大后很可能做出違背道德或者法律的事。

ADVERTISEMENT

輕則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、危害個人發展,重則傷害他人,危害社會。

與人為善的品質也要從小養成,千萬別以為小時候沒學過的孩子,長大突然就懂了。

恰恰相反,兒童時期沒被教育好的孩子,更容易陷入「自我中心」,自私自利。

所以平常我們要教會孩子熱心助人,關心他人,鼓勵孩子主動表達善意。

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率先給孩子做好道德的榜樣。

人品好的家長,孩子也差不了。

孩子擁有讓人羨慕的好睡眠

一個媽媽推文求助:孩子晚上翻來翻去睡不著怎麼辦?

家庭教育專家朱芳宜指出,孩子入睡困難一般是因為兩方面的因素:

一是情緒焦慮,孩子白天情緒積壓過多,晚上放松時就釋放出來了,干擾得他睡不著。

二是沒玩夠,孩子的精力沒有得到完全釋放,控制運動的小腦與大腦不平衡,也會造成入睡困難。

ADVERTISEMENT

睡不好的孩子不但影響身體健康,白天還會出現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反應能力下降等問題,影響學習。

孩子每天都能睡個好覺,其實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體現。

因此,家長不僅要在臨睡前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,如建立固定睡眠儀式,睡前給孩子講晚安故事、陪讀,或者輕摸孩子后背,幫助孩子放松情緒。

白天還要保證至少1小時的戶外運動,讓孩子盡情釋放情緒、多余精力。

另外,臨睡前2小時不要讓孩子接觸電視、手機、電腦等藍光產品,避免大腦過度興奮。

晚上大腦得到充分放松的孩子,白天才有充沛的精力好好成長。

優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:

他們善良、勇敢,自信,自覺,連睡覺也格外香甜。

既能享受玩耍時的歡樂,也能承受獨處時的寂寞,內心強大無比。

這樣身心兩健康的孩子,離不開父母的辛苦付出。

正如美國思想家艾默生所說:

「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,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、陪伴和榜樣示范。」

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,父母是根,孩子是果。

父母給孩子怎樣的教育,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性格與命運。

AD
快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