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上高二了,孩子們現在已經進入高三預熱階段,在高壓之下,孩子們表現迥異。
有的孩子繼續按部就班埋頭苦干,晚睡早起,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份試卷、每一道題,希望來年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。
有的孩子卻處于懶散狀態,還是提不起學習的勁頭,單詞記不住、作業偷工減料,不知道未來的路到底該怎麼走。
有的孩子已經在自找出路,或準備出國留學,或已經出國讀高中。
孩子們之間不同選擇的差距,有的是家庭因素,有的是智力因素,但還有很多是非學業因素。
陪孩子走過國小和國中,又經歷了2年高中,和很多同齡孩子家長交流過,回頭看來時的一路坎坷,發現國小階段的非學業能力培養,才是決定孩子走多遠的關鍵。
愛因斯坦說「我沒有特別的天才,只有強烈的好奇心。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。」
哈佛教授JohnCarter,關注MBA課程20年后發現,那些更成功的人,不是智商有多高,而是充滿好奇心和自信。
孩子的好奇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、環境的影響、教育的干預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。
我們會發現,孩子越大,問我們「為什麼」的次數越來越少,這就是好奇心消退的表現。
孩子在國小階段,好奇心非常旺盛,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,讓他能夠毫無顧慮地持續保持。
當孩子向我們提問的時候,當孩子「搞破壞」的時候,當孩子語出驚人的時候,當孩子行為乖張的時候,我們不要忙著敷衍、制止、否定、批評,要考慮到這是孩子的好奇心驅使,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給予協助、支持、鼓勵和贊賞,滿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