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從前是多麼大大咧咧的人,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,都會變得心細無比,不管是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,還是教育問題,父母都十分謹慎。
但是,在謹慎的同時,父母卻有些不經意行為,給孩子帶來挫敗感,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
1
把意愿強加給孩子
孩子,是每個家庭的希望,蘊含著父母無限的期待。
所以,許多父母會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,或者自己想象中孩子應該成為的模樣,當作孩子應該努力的目標,并加強孩子在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。
殊不知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自己喜歡的領域。
父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,只會讓孩子在壓力中不斷逼迫自己,成為父母眼中「優秀「的孩子。
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,孩子內心會感到沮喪不安,產生強烈的挫敗感。這樣的孩子,會壓制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,即便長大后也會成為一個活在別人眼里的人。
2
與「別人家的孩子」比較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,而有些父母目光卻總是停留在別人家的孩子上,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比較。
他們經常對孩子說,「李阿姨家的孩子語文又得了90分,你要多向人家學習」,卻忽略了孩子手中95分的數學試卷;明明自家孩子的手工精致無比,他們卻說,「隔壁的小雅跳舞真好看,你別總是瞎擺弄」。
這些比較對孩子而言,是不公正也是令人難過的。時間久了,孩子心中就會產生自卑感,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,都比不上別人,永遠也不會被認可。
然而,真正的成長還沒開始,孩子的內心已經輸給了別人。
3
過分的數落,扼殺孩子的勇氣
常常有這樣的父母,因為太擔心孩子,所以容不得孩子有一丁點的過失。只要是孩子做錯了事情,她都會在那件事上反復強調事情的重要性,其實父母這樣做是擔心孩子以后會犯同樣的錯誤,反復強調是為了讓孩子「長記性」。
但這樣,表面上讓孩子記住了一件事不去再犯,可是他們卻扼殺了孩子去嘗試其他事情的勇氣。因為孩子心里有了失敗的陰影,沒了嘗試的勇氣。
4
破壞性的「激將法」
我們常常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妄加指責,「你怎麼這麼笨」,「你實在是沒救了」,「你這輩子都不會有什麼出息了」。父母以為可以通過這種「激將法」的能使孩子們「開竅」,但其實這些話是對孩子人格最直接的傷害。
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,如果給孩子輕易地貼上標簽,對孩子妄加指責,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反抗,認為自己不是那樣的人。時間長了,孩子就會真的相信自己很沒用,相信自己以后都不會有什麼出息了。這種從小形成的心態,會影響他一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,以后也許他就真的一生碌碌無為了。
5
對孩子有條件的愛
有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成長,總是會給出一些獎勵機制。
「如果你這次考一百分,我帶你去迪士尼玩」,「如果你給我買包煙,我給你十塊錢」,「如果你去學舞蹈,我給你買你最喜歡的包包」。
父母這樣看似明智的舉措,可是在孩子里的潛意識里,他們會認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,是可以計算的。
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,孩子認為連父母的愛都是可以明碼標價的,那他就無法對別人付出真心,成年后也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關系。他也可能淪為一個見錢眼開,毫無原則的市井小人,遭到周圍人的排擠,一生活在郁悶沮喪之中。
6
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
現在太多的家長,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為孩子安排了,簡直就是孩子的「貼身保姆」。但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依賴感,會讓孩子認為他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,甚至是理所當然的。
一旦孩子投身集體生活,會發現自己一無是處,根本不能獨立自主解決問題,從此孩子內心沮喪,毫無自信。
自信對孩子有多重要?
自信的孩子,在與人交往上不卑不亢,不會刻意去迎合別人的想法,討好別人,交際能力很強。他們有清晰的思路去解決問題,不僅學習能力強,而且敢于突破和挑戰,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成功。而那些自卑的孩子,一生都處于壓抑和糾結當中,不敢嘗試不能接納自己,是成長道路上揮之不去的陰霾。
如果你真的愛孩子,請先學會尊重孩子,不要遏制孩子的天性,不要一味要求孩子聽話懂事,不然你得到的只是一個聽話懂事的「乖」孩子,而不是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