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位家長朋友找我聊天,抱怨孩子總跟她作對。
因為孩子寫完作業后不想收拾書桌,一氣之下,將他的書扔滿房間,并要求孩子立即收拾,不然下次就把書都扔出去。
可孩子卻大唱反調,還振振有詞:你管我這麼多干嘛?亂扔怎麼了?書還是書啊,又不是看不了!
這一幕家長們一定很眼熟吧,畢竟孩子動不動就唱反調的行為,屢見不鮮。
那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呢?
01【 唱反調,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】
心理學有個著名的「白熊實驗」。
心理學家給參與實驗的人一個任務:別去想一頭北極熊。結果受試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,并在接下去的幾分鐘,不斷地想起白熊。
越是要求不去想,腦海中的白熊越是揮之不去。
這個實驗告訴我們:過度的禁止行為,有時反而是一種關注和提醒。
這就像平時生活中,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手機,快去寫作業,孩子越磨蹭;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務、帶孩子,老公越裝聾作啞。
在孩子和老公看來,「被要求」也是一種尊嚴壓迫,只有「對著干」,「唱反調」才能體現自我的存在感,體會行為不被束縛的快樂。
其實很好理解,人人都有自我意志,不想被控制,就是我們的本能。
孩子用「唱反調」反抗父母的控制,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,掌握行為的自主權利。
而作為父母,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應對:
比如,與其威脅孩子「不收玩具,就別吃水果」,不如換成「要吃水果,先把玩具收起來」;把「不寫完作業就別出去玩」,改為「寫完今天布置的作業,我們一起來玩一會」等等。
當我們減少「不」、「別」等類似條件的詞匯,孩子「唱反調」的欲望就會隨之減少。
02【 唱反調,孩子情緒的出口 】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