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他接到的一封求助信,來信者是名高中女生,說自己從小就怕與人接觸。
一接觸外人,她開始變得緊張局促,甚至話還沒說,就開始臉紅,恨不得立馬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起來。
更令她無助的是,爸媽還時常批評她不夠開朗,像個榆木疙瘩。無奈之下,女孩只能盡量把自己關在家里,尋求一點安全感。
針對女孩的經歷,咨詢師安慰她說:
「別難過,并不是只有你害怕出門。在我國有46%的學生,表現出社交上的恐慌。只要進行合理的干預,大部分人的社恐都會緩解。」
家長們可以回想一下,在家族聚會上,是不是總有孩子躲躲閃閃,小一點的拽著媽媽,大一點的找借口回房間?大家一起聊天,有的孩子侃侃而談,有的孩子只是默默聽著?學校組織活動,也總有孩子無論怎麼鼓勵,就是不敢參加?
孩子究竟為什麼會社恐?孩子社恐,我們要怎麼辦?
孩子內向害羞膽子小?其實他是社恐
有一檔節目,叫《僅三天可見》,當你點開節目就會發現,這其實就是當代社恐真秀:
雖說是訪談類節目,但完全不是想象里不慌不忙的樣子,主持人姜思達每句話都小心翼翼,偶爾透露出的局促,真實得戳人。
有一期,姜思達去參加聚會,現場大多都是陌生人,為了合群,他主動打開話閘子,發現完全融入不進去之后,又選擇了沉默。
從有所期待,到試圖融入,再到尷尬沉默,最后有點失落。
說到這里,可能有家長會問:這不就是內向嗎?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