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前兩天幼兒園畢業了,家長想讓他上一個幼小銜接班,這樣能讓他快速的跟上小學的課程。于是在家庭會議中詢問他的意見,小明說「我不太想上這個補習班,這個假期我想跟我的同學一起玩,不過我可以保證上小學的時候一定會好好學習的。」
家長皺起了眉頭,顯然不滿足孩子的回答,他們想讓孩子去上這個補習班,可是面對孩子的回答也只能做罷。可是小明卻有些不開心,因為他覺得因為自己回答,讓家長有些不開心,他們會不會以后不詢問自己的意見了?
所以,小明開始反思自己,想自己與家長交流的時候,有哪些做的不對或者說的不好,想著以后自己交流的時候注意一下,不能讓家長因為自己的話而變得不開心。
其實小明遇到的情況,在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,孩子的心思細膩,他們很容易因為家長的言辭而變得驚慌,總覺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對,讓家長不開心了。
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容易想多,也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小心翼翼,生害怕自己影響到別人,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時,家長要注意,孩子很有可能在表達的時候「隱忍」自己。
1、說話含糊其辭
很多孩子在與人說話的時候,總是躲避別人的眼光,不敢正面回答別人的問題,因為他們怕自己說的某些話,在不經意之間傷害或者影響到別人,所以交談的時候總是模糊重點。
孩子說話含糊其辭的時候,即使他們在壓抑自己的情緒,做出一個不會得罪人也不會讓人不舒服的回答,很多人可能認為孩子含糊其辭是不尊重人的行為,可是這在孩子看來,這是他們對于問題做出的最好回答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