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為人父母者,都有一個體會,那就是當孩子長大后,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,家長和孩子溝通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話不投機是常態,再也難以看到孩子小時候對父母怎麼黏都不膩的情景。
不愛和家長溝通交流,似乎成為很多孩子的一個通病。
不少家長認為是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的原因造成的。
卻很少有家長會主動去從自己身上、從溝通方式上去找原因。
很多家長在和孩子長期的溝通中,經常習慣于這樣和孩子對話:
●孩子:「爸爸,我們下一盤棋吧。」
○家長:「你作業寫完了嗎?作業沒寫完還下什麼棋……」
●「媽媽,我要寫很多很多的詩歌,將來成為一個詩人!」
○「寫什麼詩!寫詩能當飯吃嗎?有這時間還不如多刷幾道題……」
……
大家看,很多孩子原本期待的溝通,是不是就被這樣類型的對話方式給打破了?
在親子溝通中,家長無疑是引導者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如果家長在溝通方式上不與時俱進,仍舊用以前的老方法和孩子溝通,勢必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親子之間的溝通必須要堅持以下這四個原則。
很多家長和孩子之所以溝通不下去,第一個原因就是對孩子做了先入為主的評判,且這種判斷常常比較主觀,這還怎麼能溝通得下去?
比如,有一個家長發現孩子正在書房打開電腦上網,頓時氣不打一處來,認為孩子無心學習,竟然跑到書房上網來了,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