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準備出門的時候,聽到對門的鄰居王太太大吼:「你能不能快點?起床慢、吃飯慢、穿個鞋都慢?你說你怎麼一點都不像我。你這性格隨誰了?你快點,再不快點,幼兒園的早飯也吃不上了」。聽著聲音,從門里傳到了門外。
不用出門我都能想到,王太皺著眉頭催促著,孩子耷拉著腦袋跟在后邊。這樣的場景我不是第一次看到,也曾告訴她:「孩子慢很正常,催促反而對他的成長不好」。
王太的回復是:「哎呀,不行啊,我就控制不住,看著他動作慢就來氣!得好好訓練一下,男孩子就得利利索索的,老那麼磨磨唧唧多不好」。
生活中,孩子被父母催促的現象經常能看到。日本的教養雜志《AERA with Kids》做過一項調查,結果顯示:有高達80%的父母,每天都會催促孩子很多次「快一點」。比如在早上出門、晚上寫作業、收拾玩具、洗澡、睡覺……
父母的「魔音」幾乎貫穿了孩子除去學校生活以外的所有活動,這真的得是一件可怕的事情。而這樣的父母都有同一種認知,就是孩子的慢是一種。
拖延癥是什麼?百科解釋為: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失敗,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,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。這是一種從情緒到行為到時間上,缺乏自我管理的現象。
換一個角度來說,拖延癥屬于能夠控制自我思想與行為的人。因此,這種「病癥」,并不應該「冠名」在孩子身上,尤其是年幼的兒童。
心理學家說:行動慢是孩子成長發育的一個過程。所以,孩子慢,并不是拖延,而是一種成長節奏。
也許,這種節奏會隨著他的人生經驗而改變,但父母不能因為他年幼行動較慢,就一直不停地催促孩子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