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到了一條視訊,讓人瞬間淚目。
講台上有一個名為煩惱盒子的小紙盒,里面堆滿了孩子們寫下的煩惱紙條。
「我的爸爸媽媽每天在我面前吵架,有一次我說我在寫作業,不要打擾我,然后我就被打了一巴掌,我很難受。」
「我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工作,經常不回來,我很粗心,對自己也很不滿意,家里家境不好,我很害怕做錯事。
」
「想讓我的爸爸媽媽不再吵架,讓我們這個家庭變得更幸福。」
......
不難發現,孩子們的煩惱幾乎都與父母有關,也從側面證實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孩子。
我們常說:孩子們的世界很小,小到只裝了爸爸媽媽。
孩子的情緒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
在大部分人心中,孩子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,并沒有什麼煩惱。
但據相關的心理調查研究表明,有焦慮情況的兒童比例高達24.78%!而大部分孩子的焦慮情緒都來源于父母、原生家庭。
如果父母經常吵架,或者經常冷戰,孩子可能會認為是自己造成的,從而承擔一些本不該他們承擔的東西。
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如果吵了,一定要告訴孩子「我們之間的爭吵不是因為你,與你無關,這是我們之間的事情」。
父母關系好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滋養;父母關系惡劣,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無力感和自卑感。
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
1孩子的需求,父母積極回應
湖北宜昌一個6歲的小男孩,突然「任性」地提了一個要求:要父母半夜驅車到郊外給自養的蠶寶寶供糧。
對于這種有些「無理」的要求,父母沒有拒絕,而是欣然應允,即使天色漸晚,也選擇驅車來到郊外,只為滿足兒子的童心和奇思妙想。
這個黑漆漆的雨夜,一家三口一邊打著傘,聽著雨水的滴答聲,一邊摘桑葉,有說有笑,這幅其樂融融的畫面,一定會成為男孩童年美好的回憶。
父母的積極回應,會讓他堅信:我很重要,我的感受,父母很在意。
其實,當父母愿意透過孩子的眼睛,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,就會讀懂他們的心理需求,這個時刻,就是親子關系更加緊密,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逐步增強的契機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