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發現來咨詢教育問題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:
他們總會不自覺地抱怨孩子的各種問題,甚至還想著要不要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,判定孩子的問題是不是因為心理出了毛病。
但我想說,與其想破腦袋去改變,還不如花點時間去探索問題背后的原因。
因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問題,基本都源于成長的家庭環境、父母的性格還有教育的方式。
比如:勤勞的父母會經常說勤能補拙,勤勞是多好的美德,而在乎社交的父母,會告訴正在讀書的孩子,一定不要只知道讀書,還要多鍛煉交際能力。
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被熏陶,會接收父母的這種脾性秉性,在心理上趨同,在行為上模仿。
可以說,孩子的性格,或多或少都帶有父母的印記,因此孩子的問題,大部分的根源都在于我們自己。
特別是父母的一些心理情結,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深。
01父母的自卑情結
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卑情結,而這個自卑情結怎麼對待,怎麼處理,使人與人有了不同。
而這些不同往往體現在對待自己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上。
在我的家鄉,有個很喜歡找人聊天的大叔,而且會經常談論誰的孩子高,誰的孩子今后長不高。
他自己個頭很矮,你肯定弄不懂他為什麼還這麼熱衷地談論這個話題。
原因是他的兒子比他高,而且比很多同齡人都要高大,我猜可能是讓他在心理上得到了彌補。
因此總急于跟其他人分享這個信息,目的就是讓其他人看看,我的兒子是高個兒,你不要瞧不起我。
可是誰沒事跟你比個頭?只有內心在乎的,才會去不停地比比比。
所以,你會發現,很多父母如果自己無法超越自卑,就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。
比如父母因為身高問題,經常有意無意地對孩子說個頭矮有多不好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