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貪玩的孩子學習更好?原因有3點!
2023/05/05

想問家長們一個問題:

如果孩子突然跟你說:「媽媽,我今天想寫完作業再吃飯」,你會怎麼樣?

我猜絕對是心花怒放吧,甚至恨不得晚飯直接給孩子加個大雞腿。

但如果孩子告訴你說:「媽媽,我想玩完再吃飯」,你又是什麼反應呢?

也許你會回答:「你怎麼就知道玩!」然后噼里啪啦一頓數落。

如果把學習和玩耍放在一個天平上的話,多數家長的心一定更偏向學習。

但我漸漸發現,很多家長其實面對學習和游戲是很糾結的:

ADVERTISEMENT

一方面,會想要滿足孩子的快樂教育;另一方面,又會想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,萬一我的孩子跟不上怎麼辦?

馬云在一次演講中,說過這樣一段話:

現今社會,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、背、算這些東西,不讓孩子去體驗,去玩,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。我可以保證: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。

確實如此,因為我們始終爭不過互聯網和智能機器。

但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,比不會學習更可怕的,是孩子不會「玩」。

不會玩的孩子,越變越懶

很多家長說,玩有什麼難的?我家孩子放假可以在家對著電腦或手機玩一天,各種游戲玩得不亦樂乎。

但恰恰是孩子不知道該怎麼「玩」,才會選擇手機游戲消磨時光。

「玩」的本質,是鼓勵孩子主動去體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,而不是被動接受。

但生活中卻是大量缺乏營養的電視節目和不健康的游戲,讓孩子被動吸引和選擇,漸漸地,這些不會「玩」的孩子,就會變得「越來越懶」。

生活習慣上:

熬夜、賴床、在沙發上一坐就是一整天、沉迷外賣和垃圾食品,視力越來越差,體重漸漸飆升。

思維方式上:

「無腦」的快樂不需要思考,不需要感悟,當孩子盡興之后沒有更多的收獲,留下的只是空虛。

所以,一定要鼓勵孩子做一個會「玩」的人。主動去尋找、靠近能帶給自己新鮮和快樂的東西,在玩樂中放松心情,感受一些課本里沒有的事情。

比如:可以選擇和朋友出去運動、打球、郊游,又鍛煉了身體,又增進了友誼;

去參加自己喜歡的夏令營或者游學活動,增長見識,感受不一樣的風景;

自己動手種種花、做做手工和模型,體會一種創造的快樂。

不會玩的孩子,越學越傻

我有一個老師朋友,經常分享自己的教師感悟。

她總說: 「作為一個老師,我見過很多學生,最讓我害怕的不是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,而是那些書呆子。」

他們能解出復雜的物理題,卻沒有興趣親手裝一個燈泡。他們能背出長篇的古詩詞,卻沒有耐心讀完一本小說。他們能默寫的英語單詞全對,卻沒有看過一部經典的美劇。

他們在音樂課上、美術課上、體育課上悄悄地做習題;在暑假、寒假、周末奔波于各處的補習班。

這些孩子,除了成績單,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。
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小時候看起來「不務正業」、調皮搗蛋,長大后卻能大展宏圖,而有些孩子小時候成績優異,長大后卻淪為平庸。

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一個人的「斜杠能力」

ADVERTISEMENT

——他們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出色,也有很強的跨界能力。

「斜杠能力」就是興趣的衍生能力,因為孩子們在玩樂中最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,正是因為興趣,才能讓他們人生的道路擁有更多的可能。

不會玩的孩子,會被社會拋下

看到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:「游戲,是孩子對于未來生活的提前預演,是學習未來生活的必要途徑。」

換句話說,就是孩子們接觸世界、理解社會規則,都是從游戲開始的。

比如孩子們從小就愛玩的「過家家」,就是對于社會角色和生活分工的練習;經典的「捉迷藏」,考驗的是孩子的洞察力和耐心。

固定的知識、技能是學習能帶給孩子們的東西,而創造力、想象力、動手能力、人際交往能力這些綜合能力的鍛造,玩樂是最好的老師。

正如教育家彼得‧格雷所言:

「玩耍是孩子們學會掌控自己生活、學習獨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。」

「會玩」的孩子,能夠更好地明白:自己的未來喜歡什麼、想要什麼,把方向變成動力,玩出人生的新高度。

因此,不要壓制孩子對玩的欲望,反而要鼓勵孩子在玩耍中探索。

為了讓孩子更會玩,父母該做什麼?

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社交

「玩耍精神」的本質就是:遠離成人,與其他孩子玩耍,孩子們才能學會自己做決定,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,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,與他人交涉差異,結交朋友。

在孩子玩的時候,不要打擾

許多家長都會發現: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,做事不專心,其實是因為,我們總去打擾孩子。

比如不管是學習,還是玩的時候,總會不分時機地問孩子「渴不渴」、「餓不餓」。

雖然這是善意的關心,但很容易破壞孩子做事的連貫性和專注力。

觀察孩子表現的性格缺陷

孩子玩耍的過程,其實是很好的機會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。

比如說,孩子們在發生爭執的時候,是選擇暴力相向,還是忍氣吞聲;當孩子輸或贏的時候,他的心態有沒有什麼變化……

游戲中的孩子最真實,最放松,不妨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有需要引導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,對癥下藥。

寫在最后:

誰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?答案是:孩子自己。

因為孩子通過「玩」所創造的自主能動性,一定是學習不到,且不能單純依靠成績來替代的。

所以,讓孩子在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情,該玩的時候就教孩子好好玩耍,才是最重要的。

畢竟,業雖精于勤,但未必荒于嬉。

AD
快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