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和家長們在群里聊天,一位媽媽說的話讓我非常感慨。
她的孩子在小學時候成績還算可以,但自從上了國中后就直線下降,一直徘徊在中下水平沒有什麼進展。
因為擔心孩子被中考分流,她騰出所有時間專門陪孩子:
除了吃飯、喝水、上廁所,幾乎所有時間都讓孩子用來學習。不會的習題反復做,不清楚的知識點反復學。
按照這種努力的勢頭來看,孩子的成績應該很快能提升上來。可是,孩子的成績并沒有突飛猛進,反而因為用力過度,產生了強烈的逆反情緒。
這位媽媽無奈地在群里訴苦:「這麼努力都沒啥大用,看來我家娃就是個學渣命。」
很理解這位媽媽的做法和心理,但是努力無用,真的只是因為孩子天賦和能力不夠嗎?
知乎上曾有個問題:「為什麼有些人努力了,但還是做得不夠好?」
其中有個答案挺讓我受觸動:「努力只是一種態度,不是結果。」
就像這位媽媽,她逼孩子努力,態度對了,但是決定學習成績這個最終結果的因素有很多,絕不僅僅只是努力就夠了。
學霸,從來不只靠努力
哈佛才女許吉如,在《奇葩說》中曾一戰成名。
但是小時候的她,成績卻一直在班里的中下游,數學、英語更是嚴重偏科,如果不是憑著過硬的演講能力,甚至連中學都差點考不上。
勉勉強強進入中學后,她又因為好幾門理科成績倒數而被老師責罵:「你就只會耍嘴皮子,不好好努力,考不上好大學,你就只能在底層掙扎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