哭,在不同的場合,有著不同的意義。孩子的第一聲啼哭,宣告新生命的誕生,這種哭中帶著的是生命的喜悅。
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,孩子的哭聲是從他娘胎自帶的「語言」:媽媽,我想喝奶了。
媽媽,我拉便便了。孩子的種種需求,都是通過哭聲來傳達的。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孩子哭的次數逐漸減少,直到孩子成為一個能管理自己情緒的大人。
對于孩子來說,是不是他哭得越少,就對他越好呢?
很多父母聽不得孩子的哭聲,總是覺得孩子哭是消極的,不好的。其實哭和笑一樣,是人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。
有個朋友她就是一個「玻璃心」媽媽,從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,只要孩子一哭,她就會心急如焚,立馬放下手頭的事情,第一時間去將孩子抱起,安撫孩子。
等到孩子長大些,有了更多的需求的時候,她總是第一時間去回應孩子,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。因為她最怕的就是孩子的哭聲,每當孩子的眼眶泛紅,她就會失去了所有的原則。
有幾次孩子哭得停不下來,她還會用一些「威脅、恐嚇」的方式去制止孩子哭泣。
例如,「你再哭的話,媽媽就不要你了。」「你再哭,警察叔叔會把你給抓起來」等等。在她看來,無論用什麼辦法,只要能第一時間止住孩子的哭泣,就是好辦法。
時間一久,大家都會夸她家的孩子懂事,當別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鼻子的時候,她家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小大人似的,非常成熟懂事,幾乎不會哭。
相信不少家長也有同樣的觀念,動不動就哭的孩子是不懂事的、任性的,那些不怎麼哭的孩子是懂事的、乖巧的、聽話的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