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個綜藝節目中,主持人問相聲演員于謙:
「你最怕兒子和你說什麼?」
于謙說:「我最怕他什麼也不說。」
「今天在學校怎麼樣?」
「挺好的。」
「你上什麼課?你今天怎麼著?」
「 永遠‘挺好的’。」
「這個是我最害怕的,因為你了解不了他,你也進入不了他的世界,你就覺得掌控不了,但是他又沒有真正獨立,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,所以作為父母來講,很怕兒子走歪路。
」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以前圍著你打轉,和你有說不完話的孩子,突然之間沉默了。
他們拒絕和你溝通,不再和你聊天,對你的問題總是敷衍了事。
你不再知道今天他在學校的經歷,不了解他最近的學習狀態如何,他現在的好朋友是誰你一無所知,他最近在讀什麼書你完全不知道。
黃磊說:「孩子犯錯不可怕,怕的是不跟父母溝通。」可是,為什麼孩子和你成為了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的「陌生人」?
隨著孩子長大,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出現這樣的情況。
不知不覺間,孩子和父母之間,成了「最熟悉的陌生人」,除了簡單問候,沒有任何交流。
很多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孩子似乎總是在回避與自己溝通,久而久之,自己也越來越不清楚孩子的腦瓜里在想些什麼了。
根據客體關系心理學理論,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糟糕的關系模式是以下這3種:
1、苛刻與委屈
在這類關系中,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,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都特別高。
對此,孩子會感到特別委屈,但是又沒有辦法解決。慢慢地,委屈會轉化為憤怒。
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對父母表達憤怒會讓孩子感到特別愧疚,因此,孩子多半選擇了關閉自己的情感,回避和父母交流的方式。
2、控制與順從
當處在被控制的關系中,父母發號施令,孩子無條件順從。
同時,在順從的關系里,孩子感到特別無奈,所以,無論父母說什麼,孩子都會以一種順從的姿態回應,「嗯,好的」、「是,我知道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