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失眠了。
不是和老公吵了架,也不是在公司加了班,而是為剛上幼兒園的兒子犯了愁。
由于公婆疼孩子,兒子在家便有些「囂張跋扈」,需求沒滿足就撒潑打滾。
老公用強硬手段管教,公婆又插手說孩子要哄。
但前幾天老師卻向我反映,兒子在校過于「怯懦」,我才意識到這種家教出了問題。
老師說,兒子每次分到的小紅花和玩具被人搶了,也不吭聲,甚至甘愿當其他同學的「小尾巴」。
一位從事心理咨詢的朋友這樣告訴我:
「家校之間的社交落差,會讓孩子‘露怯’。學不會與同齡人相處,則讓他們在社交時變得孤僻。」
這不就是「窩里橫,出門慫」嗎?
為人父母,在得知孩子的性格出現了偏差后,我才醒悟:
原來,孩子有兩副面孔,不是性格問題,而是家庭教育的「漏洞」 。
孩子「窩里橫,出門慫」
愁壞父母
「自從當了父母,就沒一天省心,小家伙是變著花樣兒給你創造成長機會。」
短短一句話,道盡無數父母的心酸。
以前認為有個孩子家中還挺熱鬧,現在只感覺吵得頭疼。
在不少一孩家庭中,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局面:
孩子仗著無人「爭寵」,在家中玩具扔一地,把沙發當蹦蹦床;
在外扎進人群中,發現小伙伴都比自己厲害,立馬委屈巴巴。
前幾天還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分享孩子「兩面派」的故事,當下更有共鳴。
她說,上周孩子在商場看上了一個限量版玩具,哭鬧著在原地撒潑。
可家中沒拆封的奧特曼都還閑置著,她便和兒子說之后再買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