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有個熱門話題#這就是我屏蔽父母的原因#,引發了廣泛評論。
話題下面有個視訊,視訊里,展現了女孩屏蔽父母的原因。
小時候,女孩拿著喜歡的畫,讓爸爸看,爸爸冷冷地說:「你畫這些有什麼用?將來又不能靠這個吃飯?」
女孩向媽媽傾訴:「原來我的同桌一直在背后說我壞話」,媽媽卻說:「早叫你別交不三不四的朋友,現在知道錯了吧?」
女孩拿著好笑的視訊讓爸媽看,父親訓斥:「大晚上笑那麼大聲干嘛?就知道瞎嚷嚷。」
女孩給媽媽分享自己旅游的照片,媽媽也總是挑剔「你說你老抿嘴笑干嘛,多不好看啊。」
工作后,女孩向父母吐糟領導總給自己穿小鞋,還當眾批評她,父親卻指責她:「那就要怪你自己了,為什麼就批評你不批評別人呢?」
之后,過年回家,面對父母噓寒問暖,女孩再也沒有分享的欲望,直接回房間了。此時,父母卻怪她,脾氣怪,平時在外也不打電話。
女孩的心聲是:「我只是想找你們聊天,而不是聽你們說教。」
是啊,說教,只會讓彼此漸行漸遠;共情,才會走進孩子的心里。
當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,進行無關回應,無法真正理解他們。當我們習慣站在孩子對立面,無法跟他們站在一起進行共情,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關閉了話匣子,疏遠了我們。
共情能力,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來體驗他人處境,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。
中科院博士羅靜說:「懂得共情的父母,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。」
不懂共情的父母,很難贏得孩子的心,優秀的父母,從不缺乏共情意識。
大人不知道孩子的世界都是「屁股」
昨天,下雨,早上送女兒去幼兒園。
在校門口,看到前面有一個媽媽穿著雨衣,孩子縮在雨衣之下,跟著媽媽一同前行。
過門口刷卡機時,孩子不小心撞到了機器,連帶著媽媽也趔趄了一下。媽媽瞬間怒了,一頓斥責,「你走路看哪呢?還磨蹭,不知道要遲到了嗎?」孩子沒有說話,旁觀者的我卻十分理解他的無奈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