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天,她說起了這樣一個悲劇:
有個初二的女生,平時成績優異,還拿過班級第一,卻在一次開學摸底考試考砸后,從自家小區跳了樓,當場身亡。
究竟發生了什麼,會讓一個優秀的孩子如此決絕地放棄生命?在朋友無比惋惜的講述中,似乎能找到一絲端倪。
據說,女生的父母在學習上對她要求特別嚴格,每次沒考好都會責備她很久……
分數與成績,成為了父母衡量她是否優秀的標準。
那這一次,她是不是也挨了罵?是不是讓父母無比生氣?是不是對自己特別失望?真相不得而知。
但在選擇自盡的那一刻,她已經用行動袒露了自己的心聲:「成績不好的孩子,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。」
高分才配被愛的孩子活得有多苦
小紅書上有位教育博主曾分享了一個案例。
一個男孩,從一年級開始就被媽媽鎖在家里寫作業,不準去任何地方。
從小到大,媽媽反復告訴他的一句話便是:「你一定要好好學習,考個高分。」
在這個男孩看來,父母跟他的關系純粹就是交易,而自己考高分,就是為了取悅他們。
在長期的壓力下,男孩的心理狀態最終出現了嚴重問題:分數不高,媽媽就不愛自己;分數高,自己才有價值,活著才有意義。
父母的愛一旦與成績捆綁,傷害也隨之產生。
法國心理學家蘇珊•福沃德曾提出過一個概念,叫做「有毒的父母」。
指的是「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,始終支配著子女的生活,讓孩子遭受的痛苦隨著成長不斷加深。 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