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的路上,遇到一位媽媽送兩個女兒上學,兩個小女孩大概八九歲的樣子。大概是小孩子的好奇心,看到路邊有車開走,她們會不停地回頭張望。路過走在前面的小女孩時,我聽到她回頭在跟媽媽說話。
因為有點距離,又戴著口罩,并沒有聽清她在說什麼。只聽到背后傳來一句:你大聲點說話能死嗎?你聽到我說話的聲音了嗎?
媽媽說的很大聲,即便我走出七八米都清清楚楚地聽到她的聲音。我沒有回頭看女孩那一刻的表情,但換位思考,如果我對媽媽說一件事情,她沒有聽清,并且大聲地責怪我,我會失去再次跟她交流的機會。我不敢說了!我腦海里的第一句話是:即使你不知道怎麼說,也不要跟孩子「暴力溝通」!
這個媽媽有壞心思嗎?你聽她大聲地給女兒做著示范,明明是在教孩子怎麼做啊,可是好好的話卻「出口成傷」。
她明明可以溫和而親切地對孩子說:「寶貝,你的聲音有點低,媽媽聽不到,可以大聲一點嗎?」這樣的話語,溫柔、積極又安全感十足,讓聽到的任何一個孩童都愿意勇敢表達自己。
可話語變成「你大聲點說話能死嗎?你聽到我說話的聲音了嗎」這種「羞辱式」的表達方式,卻讓孩子難以接受
。
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矯情,不就是一句話嗎,至于那麼大的反應嗎?台灣兒福聯盟曾在網絡上發布過一條視訊,內容關于《情緒怒罵,傷害孩子一輩子》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