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孩子們在家,沒事的時候就到小區里玩,家長沒時間陪同,沒想到,在零花錢上出了一些幺蛾子。
一個二年級男孩和一個一年級男孩經常在一起玩,二年級男孩心眼兒比較多,總是要求一年級男孩分享5塊、10塊錢,大家一起買一些小零食吃。
開始,一年級男孩很開心,花點小錢交了朋友,投資也不算高。可是不久,他就傻眼了,從開心轉為害怕。
原來,忽然有一天,二年級男孩的胃口變大,張口要100塊錢,還非常嚴肅地說「不許告訴家長,否則有你好看。」一年級男孩膽戰心驚,知道100塊錢不是小數目,沒敢跟家長說,偷偷地找出自己的壓歲錢,送給了二年級男孩,用這些錢買了奧特曼卡片。
孩子畢竟年齡小,受到這樣的恐嚇,心里也是極不舒服,回家神色慌張,閃爍其詞,在家長的追問下說出實情。
家長非常氣憤,就在群里公開了這件事,很多家長也表示,孩子們回家經常談錢的問題,有要錢的,有主動送給別人錢的,還有拿著錢一邊走一邊撕的,對錢的態度太隨意。
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,都是「零花錢」惹的禍。有的孩子有很多零花錢,有的孩子沒有零花錢,「經濟基礎」就有很大差距,如果孩子對錢沒有正確概念,處理起來就會偏離正確軌道。
有零花錢的亂花錢,沒有零花錢的亂要錢,孩子到底有零花錢好,還是沒有好呢?有人說,等到成年就有明顯差別,其實,不用等成年,小時候差距就很明顯。
傅首爾在一次節目中說過,小時候家境不好,沒有零花錢。看到鄰居爺爺總是把錢放在桌子上,她就萌生了偷錢的想法。有一次想買雪糕,就真的去偷了一張。
幸虧鄰居爺爺通情達理,比較懂得小孩子心思,沒有訓斥和責罵,勸她做好人,她才沒有繼續做傻事。
沒有零花錢的孩子,匱乏感非常強烈。看著別人有錢能買東西,而自己沒有,心里就覺得委屈。有的孩子會像傅首爾一樣偷拿別人的錢,有的孩子會像開頭的二年級男孩一樣,以大欺小,伸手跟別人要錢。
這兩種狀態如果不及時阻止,孩子反復得逞,膽子越來越大,越滑越深。二年級男孩從5塊、10塊直接升級到要100塊,就是明顯的例子。
知乎上有個提問「從小到大都沒有零花錢是什麼體驗?」
有個高贊回答,自稱非常兩極化。一方面對錢斤斤計較,買東西總是算計許久,花錢很心疼。另一方面,由于金錢支配欲被壓制,又有強烈的購物欲望,成了月光族,甚至有輕度的拜金思想。
一時沖動花了很多錢,之后又為花錢的行為后悔,每次都要為花錢折磨,很難有開心的時候,活得太累。
有家人認為限制孩子花錢,會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,恰恰相反,導致孩子心靈受傷,還有非理性消費。
儲殷教授說,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,孩子買東西用自己的零花錢,由自己做主。因為任何選擇都意味著失去,這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。生活中充滿數學,提高解決數學應用題的能力。同時,還能提升社交能力。
廣東的一個朋友,女兒3歲的時候看到什麼都想買,他就每天給她1塊錢,讓她自由支配。開始,孩子每天都要花光1塊錢。
後來,孩子慢慢地偷偷花一半錢,攢下另一半,攢到一定程度,再買一個更貴一點的東西。孩子不再見啥要啥亂花錢,還學會了做規劃。
孫路弘在《媽媽教的數學》中提到了他小時候用錢學數學的經歷,買日用品要口算錢數,坐公交車買票核對找錢,這些生活細節培養了他引為為豪的數學能力。
有個朋友說,如果沒有零花錢,就只能和自己相同遭遇的小朋友一起玩,有零花錢的交往不起,這樣影響格局。
從實際情況來看,只要教育得法,有零花錢的孩子真的如儲殷教授所說,不會亂花錢、提高數學能力、社交圈子更廣。
所以,有零花錢的孩子是幸福的,不僅心理健康,行為恰當。
從上面對比分析來看,給孩子零花錢非常有必要,但一定要注意做好引導,避免出現對錢太隨便的行為。
首先,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
錢不是大風刮來的,而是父母付出勞動,千辛萬苦掙來的。跟孩子說掙錢,他可能感覺很模糊,可以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,在自己的崗位上體驗一天,感受其中的忙碌、繁雜和辛苦。
并告訴孩子這一天能掙多少錢,讓孩子把勞動時間、工作類型和錢的數字對應起來,形成一個具體的概念,錢就變得不再抽象。
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,就會更加珍惜,不會隨意丟失、損壞、送人情。
其次,認識金錢的價值
錢不是一張普通的紙,也不是一枚簡單的金屬圓片,而是具有價值的貨幣。孩子之所以亂花錢,就是不知道錢有多值錢。
把具體的事物和錢數關聯起來,孩子理解起來就很直觀。10塊錢買一種菜可以買幾斤?各買一斤不同種類的菜可以買幾種?買5種菜能各買幾斤?10塊錢買不同商品,分別能買到多少?孩子就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數字和數量的對應關系。
10塊錢買的菜能供全家吃好幾頓(我們這里9.9買3斤以上的菠菜、韭菜、蘿卜等等,確實吃吃好幾頓),而買奧特曼卡片卻買不了幾張。
最后,合理分配金錢
孩子有了零花錢就有了支配權,會更自信、更自主,但是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支配,不當守財奴,也不做剁手族。
分清哪些物品需要用零花錢購買。
孩子需要的物品很多,大到衣服、鞋子、交通工具,小到文具、書本、零食、玩具等,要劃定范圍,比如大件的要家長買,文具、零食、玩具、給同學的禮物等自己買。
列出不能購買的物品清單。
擔心孩子買一些不合適的東西,就要讓孩子有界限感,列出具體的禁止購買清單,讓孩子明確一些物品有害無益,不能夠買。比如垃圾食品、有破壞性的玩具、游戲充值等等。
做好購買記錄。
這樣可以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,自己原本有多少錢,花了多少錢,剩余多少錢,做到心中有數,為下一步購買物品做好規劃。
有理財意識。
《小狗錢錢》中,吉婭12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,就是因為會理財。將錢分成3份,10%零花、40%夢想基金、50%養鵝。孩子平時有錢花,還能買到自己的心儀好物,也能攢夠更多的錢做更多的事。
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,導致有的孩子有零花錢,有的孩子沒有。出現這樣的兩極分化,孩子們在交往中容易出現不協調的問題。尤其是不注重金錢教育,孩子的行為沒有指導、自由發揮,就會出現受傷害的情況。
從分析來看,孩子有零花錢更有利于健康成長,教孩子正確管理零花錢,可以嘗試文中提到的4個方法,希望幫到各位家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