婆婆:「你不在家娃很乖!」別再讓媽媽背「鍋」了,是你不懂孩子
2023/06/28

家有小萌娃一枚,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竟無師自通了「看人下菜碟」的本領,時而「乖巧聽話」,時而「耍賴囂張」。

在奶奶面前,是堅強皮實的 女漢子,摔個大跟頭,自己爬起來拍拍土一切照舊;但要是媽媽在場,秒變脆弱的 瓷娃娃,定要哭個天昏地暗,以求安慰求抱抱「隆重」收場。

反正就是: 只要媽媽在,孩子就不乖!難道孩子,真是來找親娘討債的?

1

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出「兩面派」?

教養方法不一致

ADVERTISEMENT

日劇《坡道上的家》中,里沙子因為當陪審員太忙,不得不把孩子暫時交給婆婆照顧。而婆婆無條件地溺愛,使女兒變得越來越任性、驕縱。這也讓原本悉心教導女兒的里沙子,變成了女兒眼中「 讓人討厭的壞人」。

在一個家庭中,如果平時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較為嚴格(要求他遵守各種規矩),但爺爺奶奶比較溺愛,出現的直接結果就是:孩子在爸爸媽媽面前乖巧聽話,有需求就會向爺爺奶奶提。

還有被很多父母視為管教法寶的「黑白臉」教育方式,因為教養方法的不一致,大人之間相互拆台,不僅 損壞了父母自己的權威,也 破壞了孩子的規則感,變得更加難以管教。你想,大人們之間各有各的說法,孩子當然要「看人下菜碟」了。

因為「親密」所以「不乖」

俗話說:「孩子見到娘,無事哭一場。」有時候老人會發現,在媽媽面前,孩子會更加「倒退」,比如:容易哭泣,耍小脾氣……

「一見媽媽生活技能歸零,全都要媽媽幫忙」

「生完老二倒退得更厲害」

「明明已經可以自己大小便了,卻又開始尿褲子了……」

反正就是:「你一在娃就有出不完的狀況。」并由此得出結論:媽媽帶孩子沒有奶奶帶得好。或者把孩子「行為退化」的原因,歸結為「媽媽太慣孩子」或者「孩子不喜歡媽媽」。

但事實卻并非如此,從親子關系上來說,孩子的這種行為,恰恰說明了孩子和媽媽健康又親密的關系。

ADVERTISEMENT

《傾聽孩子》一書的作者 帕蒂·惠芙勒指出:孩子喜歡在家里, 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,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。孩子被理解得越多,以后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。

如果留心觀察,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出現 行為「倒退」和生活的變化、人生的轉折密切有關,比如:生病不舒服、斷奶、新環境(原本不吃手很久的她又開始啃手指)、新成員誕生、看護人發生變動(媽媽開始全職上班、父母離異等等)……

環境的變化,影響著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在媽媽面前,感受到了足夠的被愛、被接納、被信任,會更加容易放下努力和防備,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,這是好事兒。

「愛」的試探

《美國育兒百科》一書中提到:當媽媽不在的時候,家人或保姆告訴你,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,千萬不要急著高興,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,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。

3歲左右的孩子,會迎來 第一個叛逆期。我們眼中的「淘氣」,其實是孩子在走向獨立之前的必經之路。他們會通過挑戰權威來了解底線,通過破壞來明確行為的界限,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,不可以做什麼。

對孩子來說,挑戰和破壞都是需要很大勇氣的,相對 安全的 壞境 或對象才是最佳選擇,而這往往就是平時對他無條件接納、包容、陪伴他時間最久的那個人。

比如:媽媽出差回來,孩子出現「無端鬧別扭」「過度求關愛」,其實是想去證明就算自己表現不好,媽媽也還是愛自己的。

2

家長應該怎麼辦?

意見一致

一個家庭,意見分歧在所難免,但孩子的主要撫養者(比如:媽媽和奶奶),在主要問題上要保持一致。遇到問題,可以相互溝通,達成教養的共識。

如果孩子開始上幼兒園,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要一致。比如:孩子在學校已經養成了飯前洗手、自己吃飯、自行上廁所的習慣。那孩子在家,也理當如此。如果孩子鬧脾氣不想洗手、不好好吃飯,父母一旦妥協,好習慣的養成豈不功虧一簣。

ADVERTISEMENT

允許表達

電影《哪吒》中,小哪吒淘氣打架、惡作劇……一樣也不讓人省心,父母卻用最大的愛和善意接納他。

其中有一幕,母親的手臂被哪吒狠狠咬了一口,她忍著疼痛,依舊溫柔地看著兒子。這時候,哪吒眼里的恐慌和戾氣頓時消失,同樣溫和地望著媽媽。

當孩子在媽媽面前,表現得容易耍賴,出現一定的倒退,其實也是他在 努力消除自己的壞情緒。這時候,我們大人要留在孩子身邊,提供 必要的支持,幫助他重獲信心和希望。等情緒處理好了,這時候咱再講規則,鼓勵他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,就會更加地順理成章。

總之,「聽話」的本質是大人對孩子的控制,「不聽話」里隱含著孩子更多的自由表達。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在你面前表現出「不乖」,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育兒方式。

-END-

AD
快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