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閑聊的時候,又聽到有人說某某家的孩子是「白眼狼」,長大之后「娶了媳婦忘了娘」,和自己的媽媽一點都不親。
其實,孩子長大之后和家長不親近這件事,在孩子小時候就已經有所表現了,家長一定要早發現早引導,避免以后后悔莫及。
豆殼在媽媽看來,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孩子,上小學之后,其他的小朋友都仍舊是非常依賴家長,但是豆殼卻不一樣,他平時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哪怕是自己做不好、不會做,都從來不找媽媽幫忙。
媽媽看到這樣的豆殼,只覺得是豆殼比較懂事,知道家長工作忙,不愿意打攪家長。
但是,豆殼真正「懂事」的原因,卻并不是什麼不愿意打擾家長,而是對家長失去了「信心」。認為家長根本不關注自己。
也就是說,豆殼已經傷心到不相信親子感情了,所以才會變得「懂事」,不愿意和家長溝通。
當然,豆殼變成現在的樣子,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在豆殼剛上小學的時候,就已經有所預兆了。
長大后「和媽不親」的孩子,在小時候就有預兆,提前了解一下吧
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感情,并不是說會突然不見的,而種感情都是逐漸變淡、逐漸消散的,而在消散的過程中,孩子就已經表現出了一些征兆,你要提前了解一下。
1)不愿意再和家長一起互動
親子感情逐漸的喜消逝 的初期,孩子就已經會表現出一種對家長的排斥行為。
比如豆殼,在剛上小學的時候,媽媽想要摸摸豆殼的腦袋,豆殼就立馬的閃了過去,而媽媽對于豆殼的行為,只認為是豆殼上學了,不想要再被當成小孩子看了,所以不讓媽媽摸頭髮了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