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看過一檔綜藝節目,有一個女孩,讓我印象深刻。這個女孩喜歡文學,文科成績很好;但她無論怎麼努力,數學成績都不理想。當她說出希望爸爸支持她學文科後,爸爸卻依然堅持學數學,並且說:「別人能行,你也行,爸爸相信你!」最後,女孩大哭著下了台。
為什麼爸爸這麼振奮人心的鼓勵,卻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呢?在我們生活中,很多父母遇到孩子,害怕和退縮的心理時,總是急于解決問題。父母希望孩子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,努力向別人學習,邁出腳步。
我們會對孩子說,「加油,我相信你能做到的!」北師大教育學博士、心理健康學家田宏傑在一次演講中談道:「廢掉一個小孩最快的方式,是你要加油。」當孩子面對困難時,你還只對他說「加油」嗎?
當你說「加油」時,孩子為何更崩潰?《津巴多普通心理學》中提到:負面情緒得不到理解和共情,就是一種 「負強化」,會讓孩子的消極感更強。曾在公園裡,看到一對父母在教孩子騎腳踏車。孩子一邊大哭一邊大聲嚷嚷:「我不行,我做不到。」一直在否定自己。
父母說,「你可以的,加油,堅持下去,你一定會學會的。」孩子一直抗拒,最後顯然父親已經不耐煩了,說了一句:「你連試都沒試,就說自己不行,你看其他孩子都比你勇敢。」孩子聽了父親的話,更加焦躁,直接把腳踏車摔在地上說:「我害怕,我不想學騎腳踏車了。」
在生活中,我們可能常常碰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。很多父母,都是在一旁不停地鼓勵孩子,而孩子卻不會越挫越勇,反而崩潰焦慮。
不說「加油」,聰明的父母這樣做孩子遇到困難,很多父母就想讓孩子「加油」;孩子遇到挫折沮喪時,父母恨不得替孩子解決了。其實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真正讓孩子可以成長、有所收穫的,恰恰是那些挫折。教育學家黃素非說過:「看似幽暗的負面經歷,卻留下強韌的生命力,經驗深挖生命的河床,容納更充沛的水流。」
曾有網友分享,女兒剛上幼稚園,學校就要求孩子們報輪滑課。
但是明顯能感覺到孩子一直都不開心。之後媽媽對女兒說:「媽媽知道學輪滑比較難,摔倒了也很痛,不著急,慢慢來。」女兒的眼神堅定了。在她不懈的堅持下,不到半年的時間,就學會了輪滑。由此可見,孩子向父母表示沮喪時,他們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與認可,而是盲目鼓勵。
當孩子面對挫折時,我們要做的是,善于發現問題的難點,而給孩子提出可行的建議。比如當孩子學騎車,一開始騎總害怕摔倒;我們會從後面扶著,然後告訴孩子,如何找到平衡感。當孩子在騎行的過程中,掌握了平衡感,我們可以在後面慢慢鬆手。如此,父母搭一把手,配以語言的指導,遠比空洞的「加油」更有效。孩子在經歷了困難,到解決困難的過程,他們也會越來越有自信。
我們與其「加油」鼓勵孩子去贏,更重要的,是要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失敗。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要重視孩子的努力過程,而不是最注重成敗的結果。孩子失敗了,我們一起分析原因,加以改進,把失敗當成收穫。我們要告訴孩子:體面地對待失敗,比贏更漂亮。
孩子的成長,會遇到很多的問題。父母的鼓勵,是孩子成長的加油站;然而,鼓勵孩子,不是一句簡單的「加油」,更需要走心的關懷與呵護。
正如田宏傑在教授演講中所說的:「孩子做不到時,看到他的難,幫他做到;孩子做不好時,看到矛盾中的變化契機;生活中,通過故事讓孩子看到挫折的力量。」和孩子一起,身體力行,看到生命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意義,比單純地說「加油」,更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