區間車上大哥怒斥熊孩子家長,獲全車人鼓掌,家長要避免過分護犢子
2023/05/07

「熊孩子鬧區間車」經典名場面又上演了,不過這次不同的是,一位東北大哥挺身而出仗義執言,全車廂為其熱烈鼓掌。

事情的起因,是在五一期間的一輛區間車上,坐在前排的王女士稱自己被后排的孩子反復踢椅背,好心提醒后反遭對方家長辱罵。

ADVERTISEMENT

王女士氣不過,立即罵了回去,結果孩子母親竟然上手打了王女士一巴掌,王女士打了回去,沖突進一步升級。

眼看對方人多勢眾,王女士不是對手,這時旁邊一位東北大哥看不下去了,上前勸架。

這位大哥表示: 「我聽得非常清楚,最先罵人的是你們這位男士(孩子父親),人家女生開始沒罵人,不能因為你罵完人了就不讓人家罵了,人家罵你就打人家。」

盡管大哥語氣平和,在冷靜地講道理,但孩子父母仍情緒激動,不停辯解,覺得自己打人是應該的。

最后這位大哥實在聽不下去了,開始怒斥孩子家長:

「有小孩不代表有道理!」

「你們哪兒有理?還三個人吵一個。」

「都把孩子教壞了,你瞅瞅你那副嘴臉!」

大哥的話擲地有聲,話音剛落,車廂里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。

我特別敬佩這位大哥的仗義執言,因為在區間車這樣的公眾場合下,很多人都是抱著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的心態,能夠挺身而出,大哥是妥妥的正義感爆棚。

孩子在區間車上吵鬧,追本溯源,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這幾位「熊家長」身上。

「不懂事」不僅是熊孩子肆意傷害他人的擋箭牌,更是熊家長們萬能的借口,實在令人氣憤。

家長護犢子,誰才是最「受傷」的人?

熊孩子犯熊的時候,很多家長都有一種「護犢子」的心態,覺得自家孩子千般好、萬般好。

就算是別人好心指出問題,家長也會掏出「終極武器」:

他只是個孩子。

言下之意就是,他還是個孩子,你怎麼能跟一個孩子計較呢,所以錯誤在你。

但我們仔細想一想,誰才是最「受傷」的那一個?

其實是孩子。

從心理學上來說,孩子年幼時的無意識破壞,如果長輩不加制止,反而刻意縱容的話,就會妨礙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。

因為孩子還沒有比較強的自我和客體意識,而且無法做到理性分析是非對錯,因此家長這種縱容會讓孩子覺得「世界本該如此」

ADVERTISEMENT

、「別人都應該讓著自己」。

這種習慣會一直伴隨著孩子長大,孩子習慣了「 天下皆我媽」的思維,很容易在成年后鑄成錯誤,甚至可能觸碰到法律的底線。

有網友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,一位爺爺特別寵愛自己的孫子,只要有人說孫子的不是,爺爺就會上前爭辯,總覺得孫子還是孩子,沒什麼可指責的。

一次爺爺帶孫子逛商場,孫子看上一款價值不菲的進口玩具,哭著鬧著非要買。

可爺爺一看價格,唏噓口袋里錢不夠,就對孫子說等爸爸下班再來買。

結果,爺孫倆下自動扶梯的時候,孫子越想越氣,忽然狠狠地推了爺爺一把。

爺爺從電梯上一路滾著摔了下去,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無效,20天后就駕鶴歸西。

只是因為一個玩具,孫子竟親手將爺爺推下扶梯,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溺愛之下,其早已習慣了無法無天。

今日家長縱容了孩子的惡,明日孩子就會釀成惡果,上演一出悲劇。

不怕沒教養的孩子,就怕沒教養的家長

對于孩子,其實大部分人容忍度都是比較高的。

當在火車車廂里遇到吵鬧的孩子時,如果家長態度很好,馬上道歉,而且一直在積極管教的話,那麼大家通常都能夠理解,畢竟沒有誰會真的跟一個孩子過不去。

大家真正怕的不是沒教養的熊孩子,而是缺乏教養的家長。

孩子年齡小、不辨是非,但如果家長也不講理,就非常容易讓人反感,難以容忍。

南京捷運上曾發生這樣一幕,孩子身體不適吐在了車廂里。

孩子媽媽先是連忙向大家道歉,緊接著又蹲在地上,掏出紙巾,一下下地擦了很久。

車廂里不僅沒有任何一個人流露出不滿的情緒,大家反而對這位媽媽的行為大加贊賞。

所以在公眾場合,如果孩子打擾了他人,這本身沒有什麼,但家長一定要拿出正確的態度,去積極地管教和引導孩子。

通常人們只要看到了家長這樣的態度,自然會原諒孩子,在孩子需要幫助時往往還會伸出援手。

反之, 如果家長一味護犢子,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別人,那麼別人自然不會遷就你

ADVERTISEMENT

,這都是正常心理的外在反饋。

想讓孩子不熊,從小就要培養邊界感

美國弗吉尼亞州有名10歲的熊孩子在校車上欺負同學,父親想出了一招簡單有效的教育方式:

他讓孩子連續1周每天跑1英里去上學,風雨無阻,還要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打卡。

對于父親這樣的教育方式,孩子苦不堪言,之后收斂了很多。

我們作為家長,應該要在孩子年幼時就進行規則教育,讓他明白地球不是圍著自己轉的,這個世界上有規則存在。

即便孩子很難判斷規則的邊界在哪里,但至少要讓他明白確實有規則的存在,這種邊界感至關重要。

有邊界感的孩子,才能在犯錯時聽取他人的意見,才懂得尊重他人,而不是永遠以自我為中心。

否則,如果孩子沒有規則的邊界感,認為別人都應該讓著自己,那他認為自己的所有行為都是合理應當的,犯錯的永遠只能是別人,這樣的孩子不熊才怪!

ADVERTISEMENT

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到:

當孩子3-5歲時,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「不」。

父母愛孩子、心疼孩子無可厚非,但為了孩子健康成長,未來擁有獨立的人格,就應該克制自己內心泛濫的愛,學會對孩子說「不」。

尤其是3-5歲這個階段,孩子正處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,自我意識也正在逐漸形成,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抓住機會給孩子立規矩。

這時候具體的規矩標準都不重要,真正重要的是: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有規則,有些事情我們是不能觸碰的,我們的行為要有邊界感。

只有如此,孩子才能獲得完善的人格,家長也才能避免成為「熊家長」。

結語:

熊孩子大鬧區間車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,但每次大家關注的焦點,其實并不是熊孩子吵鬧如何如何,而是熊家長的所作所為最令人生氣。

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注重對孩子的規則教育,從小為孩子培養邊界感,別再讓熊孩子「為非作歹」了!

今日話題:你對熊孩子鬧區間車這件事怎麼看?

AD
快訊